close

今年,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


在全國旅遊工作會議上說,


「今後三年,全國共新建旅遊廁所33500座,


改擴建旅遊廁所25000座。」


 


一些外媒注意到了這條消息,不過有意思的是,


好幾家外媒都認為廁所革命就是要「消滅蹲便」。



甚至在廁所內特地用中文表示:


「我們的馬桶文化演化至今,已相當完善,無需創造」


 


其實早年,歐美人在使用公共廁所時也不習慣,


1991年英國的一項研究調查了一婦產科診所的


528名女性後發現,85%的人稱她們在使用公廁時


會蹲著小便,12%的人會在坐馬桶上鋪一層紙,


只有2%的人會直接坐在坐馬桶上。


 


在醫院的衛生間中進行的研究發現,


坐馬桶上有多種危險的菌株,


包括抗生素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、諾如病毒、


大腸桿菌、志賀菌和鏈球菌等。


從理論上講,你甚至可能在如廁時感染埃博拉病毒。


 


但是,大部分疾病的感染都要求陰道或肛門內壁


(也就是易感細胞的所在處)


接觸到劑量足夠大的病原體。


雖然蝨子確實可能藏在毛巾和衣服裡,


它們在冷而堅硬的表面上卻難以生存。


蝨子渴求人體的溫暖,


而且它們的腳爪無法附著在光滑的塑料、


木材或陶瓷之上。


 


所以為了怕感染而蹲在坐式馬桶上,是不必要的!

相對而言,令人擔心的是,


現代的無水箱馬桶在沖水時可將幾乎不可見的液滴



只要是和家人或他人合用洗手間,


你放在洗手間的牙刷就會有60%的機會被糞便污染。


 


另外一個問題是,從生理結構上來說,


蹲式的排便更符合人體生理。


 


一方面是因為人在下蹲時,


腹部的壓力比坐著時要大,對排便有幫助作用。


 


另一方面,人體有一根U形恥骨直腸肌,



它從一側恥骨出發,在直腸後繞一圈,


連接到另一側恥骨,形成一個環,正好把直腸鉤拉住。


人在一般坐姿中,肛腸角大約是80°~90°,


而蹲姿時肛腸角可達到100°~110°。


從理論上講,肛腸角越大,直腸越直,排便就越順暢。


 


但蹲的時間太長,也不合適,因為容易患痔瘡。

很明顯的下蹲時間長了,


肛門周圍靜脈回流會受到影響,長期如此的話,


痔瘡的風險就加大了。


 


也有人推薦採用坐馬桶上加個小板凳,


模擬出和蹲姿排便的效果。


但這種做法有爭議,因為這樣對腹壓增加很有限,


減少排便壓力也有限。


 


綜合起來,採用何種姿勢排便,各有利弊,


很難講哪種姿勢更為健康。


但是對一些特殊人群來說,還是推薦坐式。


 


比如,比如老年人,


特別是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來說,


蹲式腹壓增大,再加上排便用力,


容易出現心血管意外事件。


 


老年人體力比較弱,蹲的時間過久,如果快速站起來,


也容易誘發改變體位所導致的低血壓,


從而就會發生頭暈、眼花、摔倒,


發生骨折等意外事件。


 


坐便舒服,但很多人看書看報、玩手機,


會造成注意力分散,使得如廁時間不知不覺延長,


排便過程也越來越不暢,長此以往也會造成便秘。


 


所以別再蹲便了 !不會被傳染的
已經有好幾起因為蹲便馬桶破裂的事故了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萬大露 的頭像
    萬大露

    大露LOVE五月天演唱會

    萬大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